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5 点击次数:192
【前言】
在近代史上,蒋介石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,大家对他的看法那是各有各的说法。有人直接叫他“蒋贼”,恨不得把他钉在耻辱柱上;也有人把他看作是“人民公敌”,对他恨得牙痒痒。
周总理曾用“战术上不太行,战略上挺在行”来形容蒋介石,这话啊,还真就把蒋介石这一辈子给说透了。
在蒋介石掌管的台湾那会儿,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?
【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】
很多人都觉得,蒋介石在新中国还没成立的时候,就已经逃到了台湾,离开了大陆。
新中国成立那天,蒋介石还在大陆上,经历了他人生中相当“煎熬”的一天。
他琢磨着要给新中国的《开国大典》捣乱,可后来一想,这么做顶多是让自己短暂地“爽”一下,根本解决不了啥问题,说不定还会让自己落下个“遗臭万年”的恶名。
所以,蒋介石就把空袭这事儿给搁置了,夹着尾巴跑到了台湾。打那以后,台湾就被“蒋家王朝”给紧紧攥在手里了。
在台湾那会儿,蒋介石说了算,整个岛上都是他说的算。大家肯定好奇,他是怎么给自己立人设的呢?想知道这个,你去翻翻台湾的小学课本,里面就能看出点门道来。
小学的教育真的特别关键,孩子们在那儿学到的各种知识,还有听过的那些故事,都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,说不定一辈子都忘不了,对人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呢。
在台湾的小学《国文课本》里头,随便翻开一页,都能体会到书里对“总统”蒋介石的赞美之意。
在台湾三年级的一本国文课本里,有那么一篇文章,题目叫做《爱国的蒋总统》。
它讲的就是蒋介石从小爱国情感就特别深,所以到了青年那会儿,他心里装满了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,一个人跑到日本去学习,就想以后能有点出息,好回来为国家出力。
说起来也没错,年轻时候的蒋介石,那可是个真心实意、满腔热忱的反日爱国分子,十足一个《愤青》模样。
课本里讲了这样一个事儿:一九零七年那会儿,年轻气盛的蒋介石跟一位日本籍的军医教官闹了点儿别扭。
那天,日本的那个军医教官就站在讲台上,一个劲儿地给大家伙儿介绍微生物的事儿。说的时候,他还拿起桌上那块土来,给同学们打比方。
一开始啥都挺顺利的,但他突然间拿这撮不起眼的泥土来打比方,讲咱们中国人就像这泥土里的小虫子,密密麻麻挤一块儿。
这话一说,立马就激起了中国学生们的强烈反感,很显然,这位日本军医教官是想趁机好好奚落一下中国人。
尽管心里憋着气,可大伙儿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,毕竟那是位外国来的教官,因为得顾着学校和军校的规矩,谁也不敢随便乱讲。《书名号》里头的事儿,咱还是得守规矩。
蒋介石实在是忍不住了,这简直就是欺人太甚!他猛地一下站了起来,在大家伙儿的注视中,迈开大步就朝讲台那边走过去。
他动手就把那块泥巴均匀地切成了八份,然后指着其中一份问道:“这么看,这八份里头的一份泥巴上的微生物,能不能说它们也是日本人呢?”
那位日本教官被这猛地一下质问,给问得愣住了,半天都没憋出一句像样的话来回应。
这可是他亲口说的,要是现在反驳,那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,还顺带抹黑了中国?他原本盘算着能借这事让中国人难堪,结果没想到,蒋介石反而给他来了个下马威。
下课后,那个日本军医教官径直冲进了校长办公室,抢先一步玩起了贼喊捉贼的把戏,硬是把黑的说成白的,无端指责蒋介石,还逼着学校方面得狠狠处罚他。
那时候,要是在课堂上学生胆敢跟教官对着干,学校就会把他们关起来,情况恶劣的,直接就给《书名号》开除学籍《书名号》了。
但学校方面没有直接采纳那位日籍军医教官的说辞,而是主动去了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。弄清楚事情真相后,学校只是简单批评了几句,并没有给予严厉的处罚。
这事儿千真万确,小朋友们读了之后,都从心底里对蒋介石产生了敬仰之情。
【被“神化”的蒋介石】
小学课本里,像这样的故事可不止一个,里面有篇叫做《蒋总统小的时候》的文章,讲的就是蒋介石小时候吃苦耐劳的事儿,说的是他像条“逆水小鱼”的经历:
蒋介石小时候有回跑到河边玩,他发现河水流得那么快那么猛,可那些鱼儿却没被吓倒,还是一个劲儿地往上游窜。
蒋介石一看这场景,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瞅着这些小鱼儿,他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自个儿。就这么着,蒋介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,他开始玩命地学习,后来还真就成了个人人竖大拇指的《伟大领袖》。
还有一篇故事,名字叫做《忠勇的蒋总统》,它讲的是蒋介石在革命路上的一些经历:
孙中山那时候在广州呢,他的手下陈炯明突然间就反了。蒋介石人在上海,一听到这事儿,心里头那个急啊,二话不说,立马带着队伍就往广州赶,想去把乱子给平了。在这之前,还有人跟蒋介石提起过这事儿。
我跟你说,你还是别冒险去了,那儿真的太不安全了!
没错!广州现在啊,简直就像羊进了虎口一样。
对于这事儿,蒋介石却说,革命大业当前,哪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呢?尽管身边的人都劝他别去,蒋介石还是坚定地要去广州守护《国父孙中山》。
孙中山瞧着蒋介石赶去帮忙,就跟旁边的人讲道:“他这一来,那感觉就像是多了两万兵力支援似的。”
读完《这篇课文》后,明显能感觉到蒋介石为了革命,那是真的豁出去了,连命都不顾了,对革命那叫一个“忠勇”到底。
从这些课文里头,咱能明显感觉到他是在给自己打造“英雄”的光环。要是光这样也就罢了,但他为了让自己更出彩,居然在课本里头把事实都歪曲了:
将共产党蔑称为“共匪”,这种表述显然是不恰当的,它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。同样地,将“西安事变”中的张学良、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称为“叛逆”,也是一种误解和歪曲。实际上,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,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,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而“西安事变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,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,旨在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。他们的行动并非出于个人私利或叛逆行为,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与责任感。因此,我们应该以客观、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,避免使用带有偏见和歧视性的言辞来描绘他们。对于“西安事变”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,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和认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,以更好地铭记历史、珍惜和平。
《伟大的蒋总统》这篇课文,说的就是那回轰动一时的“西安事变”的事儿。
1936年那会儿,咱们国家在蒋介石的“带领”下,正一步步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走着,朝着伟大的复兴之路前行呢。
没想到半道上突然冒出俩“拦路虎”——张学良和杨虎城,这俩人在《共产党》的“鼓动、撺掇”下,竟然公开“反水”了。
在他跑到西安去视察的时候,咱们就把蒋介石给悄悄地控制住了,硬让他答应了一堆一堆的不讲理的条件。
他身为《国家领袖》,坚决地说不,还放出狠话:就是要掉脑袋,流干血,哪怕搭上性命,也绝不向人低头!
张学良和杨虎城被蒋介石的那番话打动了心,在他的劝说下,俩人就把武器给放下了,还安全地把它们送到了南京去。
这事儿在当时可是闹得全国沸沸扬扬,大伙儿都为蒋介石的“胆大包天”叫好,满大街小巷都在为他的“壮举”庆祝呢。
说白了,张和杨那么做,就是想让蒋介石跟大家一起齐心抗日;老百姓们拍手叫好,也是盼着国共两党能联手打《鬼子》。
蒋介石硬要给自己塑造个“英雄”模样,往自己身上贴“爱国”、“勇猛”、“崇高”这些标签,活生生把自己捧成了“神明”,但现在回头瞅瞅,真是觉得挺滑稽可笑的。
【台湾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何不同?】
说起历史这块儿,台湾那边的教科书跟咱们大陆的真是大不一样,这一点从讲述中国古代史的“陈胜吴广起义”那部分就能明显感觉到。
说到农民起义,台湾那边挺在意的,课本里就用一点点字给简单说了说,而且大多给的都是不好的评价。
跟那边比起来,大陆这边呢,会用更长的篇幅来讲这事儿,深挖它背后的那些意义,好好夸夸那了不起的精神。《书名号》里的内容也是这么写的,就是得把这事儿的重要性给讲透了,让人们都记住那种伟大的精神。
这里面说到农民起义的坏话,多多少少跟抗战快结束的时候,国民党老打败仗有关系。
当时啊,国民党那边在琢磨自己为啥输了的时候,压根儿没往自己身上找问题,反倒说是因为共产党把老百姓都发动起来打仗,用了那种“人海战术”,这才让他们退到了台湾。
聊起中国的历史教育,特别是近代史上那场抗战,国民党那边的做法可就没那么地道了。
说起抗战那会儿的大仗小仗,国民党那边的事儿讲得挺少。说到打仗的将领,除了蒋介石这个大头儿,也就随便提了几句别的国民党将领,至于共产党的将领,那就更是提得少之又少了。
看看共产党那边,不光重点说了打仗的事儿,还特意提到了李宗仁,甚至把他的照片都放进了《历史书》里头。
说到对日抗战,国民党老爱唱独角戏,对共产党的描写和贡献那是一点没提,简直就是把共产党在抗日那会儿的功劳给一笔勾销了。
读完之后,我的总结就是六个字:中共并未扰乱抗战。这一点在国民党描述皖南事变时,被过分夸大并歪曲了事实。
皖南事变,说到底就是蒋介石为了打压共产党,让自己地位更稳当,而精心策划的一场诡计《书名号》里的事儿《书名号》;
国民党那边倒好,硬是把自己扮成了个“受害者”的角色,厚着脸皮指责新四军不守规矩,反过来攻击国军,还整出了不少流血冲突的事儿。
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,咱们都详细讲述了,就好比那位爱国将领张自忠。
抗战那会儿,国共两党有过两次携手,这事儿吧,台湾和大陆的说法还都挺像的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事儿就慢慢走样了。
“共匪”、“叛乱”等词汇频繁出现,同时有声音称,共产党试图通过和谈来牵制行动,进而发动“叛乱”。
说到外来势力,像美国和苏联这些,他们俩的态度可差得远了:
蒋介石一直以来都坚持着《亲美政策》,特别是他退到台湾之后,这“亲美”的举动更是变本加厉。
说的话里头全讲的是现在咱们获得的这些成果,那可都是多亏了美国的“援手”。要不是美国插了一脚,中国恐怕早就让人给“分杯羹”了。
从这些画面里,压根儿没瞧出对帝国主义的憎恶,全都是自豪和亲近的感觉。但一提到苏联,那态度立马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。
从不说起苏联给予中国的援助,比如击溃关东军那些事儿,却偏偏一个劲儿地讲苏联对中国的掠夺行为。
【结语】
蒋介石到了台湾后,就开始给自己包装,硬说自己是爱国又忠勇的“伟大领袖”。他这么做,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求和显示自己的权力。
他想要拿捏教育,尤其是小学教育这块,好把自己的想法塞进去,让大伙儿都对《领袖》死心塌地地崇拜。
这种做法,简直就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编造,跟教育的本意和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了。
他在打造自己的过程中,却偏偏要避开共产党的贡献,甚至还想抹去这些功绩。这种做法,说白了,就是对历史不了解也不在乎,更重要的是,完全不给民族英雄面子。
共产党的拼搏与奉献,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怎么也绕不开的一段事儿,对咱们民族站起来、人民得解放,那作用可大了去了。蒋介石这样搞,明摆着就是跟历史过不去嘛。
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,那些不听从人民心声的行为,到头来都会被《历史》的大潮冲刷得一干二净。
台湾的小学课本里头讲了蒋介石的故事。《文史博览》里头也有提到。
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,居然爱扫地种菜,这事儿听起来挺逗的。中国新闻网就有报道说,课本里的蒋介石形象,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,而是变得接地气了。里面讲的他喜欢拿起扫帚扫扫地,还会去菜园子里种种菜,这种描述方式,确实让人有点意外。
说起社会记忆咋样影响了蒋介石的形象塑造,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2014年啊,这事儿在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》里有提。
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上,他们是怎样讲述中共参与抗战的那些事儿呢?翻开《中外文摘》,你会发现里面有着相关的记载。
#百家说史#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